比如《孙子兵法》上说:勿击堂堂之阵,戚继光却认为:当以数万之众,堂堂正正,彼来我往,短兵相接;《孙子兵法》又说:佯北勿从),戚继光继续批判:收军整队,留人搜瞭,擂鼓追逐;正是这种不盲从权威的精神方才造就了戚继光精深的兵法韬略。
这莫非是后世鼎鼎大名的《纪效新书》?李悠怀着激动地心情翻开了书页,一名合格的将领不能仅仅凭借《孙子兵法》去带兵打仗,因为《孙子兵法》讲得是战争大的方面,而缺少细节,若是只看这本书,将领会遇到很多让他不知所措的问题;但《纪效新书》却不一样,这本书对治兵、练兵总结的极其详细,如果有人能完全做到书中所写的东西,他绝对可以带出一支冷兵器时代的强军来。
果然如此,当看到书稿最上面《纪效新书》几个大字,李悠激动地差点叫出声来,这可是戚继光手书的《纪效新书》初稿啊!放到后世那可是国宝级的文物,当下他不顾身在戚继光的大帐,立刻认真的浏览起来。
“夫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非泥于法,合时措之宜也。”开篇就说明了写作这本书的目的,戚继光是想写一本不同于《孙子兵法》、《尉缭子》、《李卫公问答》这些传承已久的兵书,这是一本极具实用性、并无虚言的兵书。
“数年间,予承乏浙东,乃知孙武之法,纲领精微莫加矣。第于下手详细节目,则无一及焉。犹禅家所谓上乘之教也,下学者何由以措。于是乃集所练士卒条目,自选亩民丁以至号令、战法、行营、武艺、守哨、水战,间择其实用有效者,分别教练,先后次第之,各为一卷,以海诸三军俾习焉。”这是戚继光的自序,说明了这本书的缘起以及此书的大致结构。
李悠继续看了下去,这部兵家巨著共分为十八卷,分别是:束伍篇第一、操令篇第二、阵令篇第三、谕兵篇第四、法禁篇第五、比较篇第六、行营篇第七、操练篇第八、出征篇第九、长兵篇第十、牌筅篇第十一、短兵篇第十二、射法篇第十三、拳经篇第十四、诸器篇第十五、旌旗篇第十六、守哨篇第十七、水兵篇第十八。
这本书对浙江沿海的地形以及大明军队和倭寇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根据现状说明了编练新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练兵理论和计划。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绝非只能用在浙江沿海、或是对付倭寇上;堪称放之四海皆准的准则。
李悠一时看得入了迷,不时地将戚继光在书中所阐述的思想和昔日自己在三国、大汉、大唐以及大魏所见进行比较分析,自觉收获颇多;李广练兵亦能爱兵如子,但却失了严谨;程不识固然严谨,却又显得过于僵硬;张巡体恤下属、纪律严明,不过终究是文人出身,对器械配合、对战阵法不够了解......
纵观李悠所见过的这些武将,或许有在指挥作战或者个人勇武上超过戚继光的,但绝没有一人能在练兵一事上和他一较高下,李广不行、程不识不行、张巡也不行;将范围扩展到整个华夏史册,恐怕也只有岳飞等寥寥数人可以和戚继光相提并论。
不说别的,就凭着这部兵书,就没有白来大明一趟啊!李悠忍不住发出感慨,再次埋头苦读起来,一直到夜色将至,才被戚继光从沉迷中唤醒。(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