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阁大臣马愉出列,怒问刘、李两位侍讲以及翰林院各位官员到底有何罪过?以致一个侍讲学士被杀,那么多人遭受酷刑折磨?紧接着,内阁大臣曹鼐出列,大讲尊师重道之理,又说起太祖皇帝设御史一职,可以风闻奏事,不因言获罪。这刘侍讲上书言十事,虽然大部分没有被采纳,可朝廷也不能因此就杀头不是?你还让百官说不说话了?你这是有违太祖遗训,有悖祖宗之法等等。
其实,大家心里也都门清儿,说什么太祖皇帝的,搁在一般人身上还真扛不住,可王振是谁啊?那位可是把太祖皇帝“内官不得干政”的铁碑都毁了!太祖皇帝在他眼里,还有什么威信?顶多就是个符号吧?嗯,“太祖皇帝”,也就是四个汉字而已。
这边刚开始冲锋,却又见宫禁的人前来汇报:宫门那边跪着喊冤的人更多了。
原来,是那些和李应庚一起被打的翰林院官员们得到了消息,见李侍讲竟然不顾个人安危,为大家伸张正义,大家也不好作壁上观。李侍讲不愿牵连大家,但大家也不能眼睁睁地看着战友独自冲向敌阵送死不是?
敢站出来替刘侍讲喊冤上书的,自然都是有血性的。现在不但要替刘侍讲喊冤,还要为自己辩冤,那更加不能当缩头乌龟了。于是乎,一个一个地得了消息之后都迅速赶来,身上竟然也是统一着装:白色的囚服,胸前背后大大的“冤枉”两字。
这正好给内阁诸公增加了炮弹。炮声隆隆,弹药充足呐……
王振见诸位大臣来势汹汹,尤其是一向德高望重而又谨小慎微的内阁首辅杨溥,竟然也劈头盖脸地将皇帝和自己一起痛斥一通,不由得内心惊惧起来。他有心退让了,只要还有皇帝的圣眷在身,他随时都可以卷土重来。
可是,他若是退缩躲避,那少不得要承担一个构陷大臣以及草菅人命的罪名,甚至还有可能坐实了自己国之奸贼的身份,这是他万万不能允许的。
真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难道真的是刺刀见红,不死不休了么?
当然,王振的胆子一向不小,狂妄更有几分,真得要是刺刀见红,他倒也敢赤膊上阵,只是那样免不了两败俱伤。如果杨溥没有参与到这场战斗,他说不定早就张牙舞爪地扑上去了。什么马愉、曹鼐之流,虽然也是内阁大臣,但还真没放在他的眼里。
杨溥也知道这个情况,自己年纪大了,虽然压不住王振的势力膨胀了,可若是自己真得坐视不管,那就真的是所有声名毁于一旦了。
翰林院,那是内阁官员的储备仓库,而且里面都是大明朝历年的状元进士之流,是国家人才最集中的地方,有多少人的门生以及明日的政治之星在里面?你王振偶尔动一动,或许我无可奈何;但你若想将翰林院搞得天翻地覆,内阁绝对不能忍受,大明绝对不能忍受。
一边是杨溥带着大臣,一边是王振背靠皇帝,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还是认定了刘球诽谤君皇、妖言惑众的罪名,不过人已经杀了,而且死得太惨,那么就不再追究其他了。至于李应庚等人,或许只是被小人蒙蔽,虽是小错,但可原谅,就下旨斥责一番,让他们回家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