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郎在江湖 > 46.第46章 却是义妹

46.第46章 却是义妹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剩下的三个,是带着钱财来的。原来这三个人家中比较富裕,可惜他们都是庶子,家里的产业将来虽然能分一些,但毕竟是少数。老爷子们趁着还健在,便资助他们出外闯荡,有了成绩自然好,实在做不出什么结果,那将来也只能分给他们一点养家的本钱,不至于让他们流落街头就行了。

这三个人的家里,一个是卖药材的,一个是贩水果的,一个是经营酒楼的。李应庚一时之间也给他们弄不到那么多的门面,又担心他们人生地不熟的,做生意亏了本钱,在征得他们同意后,便把他们各自安排在相应的店铺里做些杂工,一边赚点生活费,一边熟悉京师的行情和人事。

直到第三天下午,李应庚方才抽出一点时间,陪着夫人和儿子逛了一下街,买了些日用的物品。

眨眼之间,时间过去半个月,李之郎也该入国子监报道了。这一天,在李之郎的要求下,李应庚并没有陪同前去,同去的是李应庚留下府中的那位族中子弟,名叫李九,之所以叫这个名字,自然是因为他在家中排行老九的缘故。李之郎对他也有一些了解,他家中一共是两个姐姐,十个兄弟,加上他自己,妥妥的十三太保,其中两个还是女太保。因此,每每想起这家女主人如此能生产,李之郎也不由得暗暗乍舌。

国子监位于北京城安定门内的成贤街。两人到了国子监,抬头望去,成贤街两侧槐荫夹道,大街东西两端和国子监大门两侧均有彩绘的牌楼,整个国子监建筑群坐北朝南,中轴线依序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牌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主体建筑两侧有“二厅六堂”、御碑亭、钟鼓楼等,形成传统的对称格局。

那集贤门便是国子监的正门,看起来显得高大华美。门口依稀有外国人出入,这让李之郎瞬间升腾起一股民族自豪感。

在李之郎的记忆中,明朝时期由于行使双京制,就在南京和北京分别都设有国子监,设在南京的国子监被称为“南监”或“南雍”,而设在北京的国子监则被称为“北监”或“北雍”。南京国子监始建于东吴永安元年(公元258年),到明永乐年间,规模宏大,延袤十里,灯火相辉,盛况空前,当时邻邦高丽、日本、琉球、暹罗等国“向慕文教”,不断派留学生到南京国子监学习。

北京国子监始建于元朝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是中国元、明、清三代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邻邦诸国的留学生也便转移到了北京国子监学习。因此,在这里看到几个外国学生,真的一点都不稀奇。

当几个外国人走进国子监,渐渐消失在李之郎的视线之外,又见国子监里转出一个人来,身着正七品官服,在集贤门站定,抬头环顾四周,看见李之郎在那里站着,正好奇地打量着国子监的风景,便朝着他快步迎上前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