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波终于过去,虽然不是很完美。
诸位学子仍然有意见,不过是文人相轻而已。文章到底好不好,你一个人说了不算,要主考官说了算,要大家说了才算。
公道自在人心,尤其是有李翰林的影响,大家不能太过放肆,太过无理取闹。否则,如果李之郎只是贱役之后,只是商贾之后……如果李之郎的家庭社会地位低下,那么,公道对他而言是不存在的。
公道只在读书人。这时一个读书人掌握话语权的时代,幸运的是,李翰林是读书人中的佼佼者,镇得住场子。
李之郎带着两位萝莉回到家中,又是少不了一系列祭祀宗庙,大摆筵席的庆祝活动。活动结束后,李之郎依然是闭门苦读,因为还有院试。
院试三年内考两次,每次两场,比县试和府试考得少一些,时间短一些,但内容大致相同。通过院试的童生,方可以正式称为“生员”,俗称“秀才”;也只有到了这一步,才算真正有了功名,进入了士大夫阶层。可以享受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
进士有一、二、三甲之分,秀才也分三六九等。成绩最好的称“廪生”,学名全称“廪膳生员”,这是经过官府权威认证的,可以享受各项福利津贴,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补助改善生活;廪生的名额是有定数的,明初府学四十人,州学三十人,县学二十人,每人月给廪米六斗。用李之郎前世的话说,这些人是真正吃商品粮的。
其次称“增生”,它和廪生一样,是有一定名额的;不一样的是,增生不享受政府津贴,每月不能领那六斗米粮;增生只是替补队员,主力队员完不行了,你才有上场的机会。
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这个虽然也算秀才,但水分实在太大。所谓“附”字,其实和三甲进士里的“赐”、“同”是一个意思。但因为进士是皇帝选的,皇帝高抬你当进士,所以称为“赐”;而秀才只是官员们选定的,只能说是官府附送这等人一些秀才的资格,却是不能用“赐”字的,否则要犯忌讳。
三甲进士虽然受尽白眼,但仍然是进士,比那举人当然要牛叉得太多;而附生尽管地位同样可怜,但面对普通百姓,仍然有傲视对方的资格。
对于穿越重生而来的李之郎而言,毕竟多了几百年的见识,如果只拿个附生的资格,不免是要羞愧万分的。何况,这一世的老爹好歹也是二甲进士,自己如果只拿个三等的附生,那真心不要给李翰林太丢人,前世所谓坑爹,估计也就这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