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十五日,重阳节过去没几天,李应庚便收拾行李,准备赴京就任。
先前李应庚已筹措银钱,委托族叔李浚在京师购了一处小宅院,以便安排家人。那李浚,便是先前汉王叛乱时告变有功的前御史,因公擢升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任职不满一年,便奉命督理浙江粮储,镇守易州柴厂军屯。这京师一切事宜,皆是其管家张罗置办。
李应庚原本打算举家迁往京师,但年仅六岁的李之郎却准备明年二月参加县试,这让李应庚又喜又愁。喜的是家有神童,愁的是父子面临分别,留家待考的儿子该如何安顿?
好在有族长出面,保证必会照看好李家小神童,又有张大半仙答应代为督学,武定州知县刘大人鼎力帮衬,他也放心不少。
晚秋的天,像一望无垠的平静的海面,碧绿青翠。阳光尚且强烈,兀自在空中闪烁跳跃,宛如海面泛起的微波。田地里大片大片的红高粱,不时地摇曳着,仿如舞女妖娆的腰肢。穗头丰满,马上就要收获了。
旱情已缓,秋粮喜人;只是满地枯黄的叶片,总是惹得无数文人墨客,悄然伤怀。
离别是伤感的,但远在京师的丰满收获,却又着实令人欢喜。
明天,李应庚就要启程进京了;今天,武定知县携本地名流在春燕楼为其设宴践行。
这刘知县并非原来为李之郎主持抓周仪式的知县大人;抓周知县早已高升他处,而接替他的下任知县,去年也任满三年,考核优秀,现已擢升为东昌府同知。眼前的这位刘知县,已是李之郎穿越之后的第三任了。
刘知县只是举人出身,如今已过天命之年。原本是数十年的老县丞了,如无意外,这辈子估计没有当官的希望。但在机缘巧合之下,他有幸结识了朝中贵人,便使了些银钱,谋了这个知县的位置。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但如今的刘知县,早已没了雄心壮志,只想安安稳稳干好这最后一岗,平安退休。因此,这刘知县来到武定州后,诸事不理,而是率先拜会了本地士绅名流;李应庚身为进士郎,更是他第一个就要登门的。
其实,刘知县对李应庚热情有加,不单单是因为他进士出身,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
刘知县膝下三个儿子,只有老三考中了举人,另外两个还只是秀才;这老三膝下独子,姓刘名康,如今年过十四,却已是中了秀才的。一门两举人,其实也是一件比较荣耀的事情;但不能中进士,总归是有些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