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兴我们又多了得分杀手了,他是我见过最稳定的射手了。而且,他非常熟悉我们战术的体系,得分算是很优秀的一种,希望他能帮助我们的球队多一些吧!”韦伯露出认真的表情对接着说道。
作为地球上最好的篮球联赛,nba从来不乏各种各样的得分高手。
但并非每一个场均或者每分钟输出高涨的球员,都能得到相应的好评价,“数据刷子”、“进攻毒瘤”等等是最常见的差评。
在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往往会陷入某种诡辩。比如a和b都能做到场均25分,a的队友很棒,b则反之。
此刻比较典型的“黑”法就是:a是受益于非常宽松的比赛环境,有其他人牵制高得分很正常;
b是受益于充足的开火权,有这么多出手机会高得分也很正常。
至于a的出手次数是不是也足够多,b的进攻空间是不是也足够宽松,就反而是次要的事情了。
为了区别一个球员是否“刷数据”,业界才有引入进阶统计的必要。简单说,场均数据是可以刷的,进阶数据却不行。
通常每个球员都有自己在得分的“质”和“量”方面的平衡点,假设有球员从强队投奔弱队,此刻往往会经历两种改变:因能力落差导致的出手次数增多,以及因防守压力加大导致的命中率下滑。
这种微妙的平衡反过来同样成立,典型就是韦顿奥抱团以后出手机会都不如盛年,但命中率却各自创下生涯最高。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哪些球员是真正的“数据刷子”。
全联盟有116个球员在出场时间合格的情况下,回合占有率超过20%,足以初步纳入“得分高手”的行列(可惜jr以19.6%擦肩而过)。
我们再排除掉16个场均出场时间最少的球员,剩下的100个场均至少能打20分钟。
必须承认这种横向比较仍然有些失于公平,比如出场最久的安东尼(39.1分钟)和最少的费舍尔(20.2分钟。
费舍尔在体能和面对的防守压力(后者大都是替补)方面肯定不同,不过至少这些球员的样本都不算小了,不妨碍我们做进一步的比较。
这里头还必须修正的是,诸如韦伯和奥尼尔的回合占有率,还存在10%左右的落差。
espn的算法是,回合占有率每提高1%,真实命中率就会下滑0.5%。
我们就以詹姆斯为例,他的真实命中率是63.9%,回合占有率高达31.1%;如果把他的回合占有率降低至20%,修正后的真实命中率会达到恐怖的69.5%。
这种情况只存在于想象中,篮球场上太难出现只把巅峰kd当成普通得分手或者第三得分点的球队。
应该说结果出来以后还是很有意思的。
科比和詹姆斯分别以70.0%和69.5%分居联盟前两位,甩开第3的韦德(65.0%)有不小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