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汉武挥鞭 > 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

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正好写到道家之源的函谷关,很多书友之前发帖,批判本书小觑儒家文化,有辱华夏文明,故开一章,借机简略叙述本书文化架构走向,觉得枯燥的兄弟可跳过,与情节无碍。反正没上架,也不算骗字数,呼呼)

函谷关扼守崤函咽喉,西接衡岭,东临绝涧,南依秦岭,北濒黄河,地势险要,道路狭窄,素有“车不方轨,马不并辔”之称。无论是逐鹿中原,抑或进取关中,函谷关历来都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

函谷关的城墙周回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关城宏大雄伟,关楼倚金迭碧。位于函谷关东城门右侧的太初宫,乃是道家祖师老子李耳的著经之处。相传,尹喜迎候老子到函谷关,行以师礼,恳求老子为其著书,老子便在此写下了《老子》(即《道德经》)五千言。为了纪念这件事,后人便在老子著经的地方修筑了一座道观,名曰“太初宫”。

太初宫为殿宇式古典建筑。殿脊和山墙檐边上塑有麒麟、狮、虎、鸡、狗等珍禽异兽,神形兼备。殿顶飞梁纵横,椽檩参差,虽然屋架复杂,但却自成规矩,殿宇宽阔,中无撑柱。史载太初宫始建于西周,及至汉初,崇尚黄老之学,自然香火鼎盛,游人络绎不绝。

大汉立国后,曾一度解除了函谷关的关禁,百姓只需持符节便可自由通行。然而自从吴楚之乱后,景帝复置函谷关,下令用繻作为出入关卡的凭证。繻是用帛制成的出入关卡的凭证,比符节珍贵得多,发放的数量也非常少,因此函谷关的人流已比前些年减少许多。

刘彻带着太子中庶子公孙贺和李当户,沿着山道,缓缓向太初宫行进。十余名侍卫如影随形,将靠近三人十步之内的游人尽皆推到一旁。山道本就狭窄难行,如此一来,许多游人都被殃及,登时混乱不已,尽皆怒目而视,却不敢发作,只得在心中暗自腹诽,到底是谁家的纨绔,竟然如此飞扬跋扈。

刘彻无奈的耸耸肩,这些死士压根不听他的命令。即便刘彻如厕,他们也会在周边严加把守。如今要到人潮络绎不绝的太初宫游览,自然更是严防死守。其实,百余羽林卫早已先行探路,暗自将沿途所有可疑之人都排查了一遍,应当不会有丝毫差错才对。

刘彻享受着国/家领/导人的待遇,说实话,有点爽。他本就是随性之人,不屑装出爱民如子,众生平等的虚伪面目,更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冒险。因此,他并未干涉羽林卫和侍卫们的“扰民”举动,自顾自的欣赏着路边的景致。

穿越到汉朝十余年,没有网络,没有电视,刘彻终于体会到,为啥古代的帝皇要微服出宫,甚至几度巡视天下,那纯粹的闷得慌了,出去透透气。如今刘彻好不容易借机出来旅游一次,自然要好好放松心情,探访所谓的“道家之源”。

当刘彻站在太初宫的正殿中,看着老子骑青牛的雕像,心中有几分感慨,更有几分困惑和迷茫。

道家是华夏哲学中比较特异的派别,是以思辨作为它的特征。其主要概念是道,就是理性。老子思想博大精深,蕴含丰富,涉及天、地、人各个方面,在政治、经济、军事、艺术、伦理、养生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的光焰。德国哲学家尼采认为《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然而,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其实并不符合封建社会的皇权政治需要,反倒是和后世西方国家“小政府”的理念极为接近。可以说,道家在华夏的出现,是一种先进的理念,诞生在相对落后的社会制度中,最终也只能被更善于适应社会,改变自身的儒家文化所取代。

只因儒家讲究的是礼义廉耻,稍加改造,便可以轻易曲解出所谓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而后世的儒生讲究入世,讲究中庸,好听点叫圆滑,不好听点叫墙头草。也正是这样,即便是外族建立的中原皇朝,也一样尊儒,而齐鲁孔家也理所应当的享受着千年尊荣。

后世的孔家,两千多年,向来只见“国死”,而未见其“死国”!

孔老夫子若是泉下有知,看到儒家被这些不肖子孙弄成这般乌烟瘴气,定不愿受那“圣人”的名头,腐儒之流毒,遗祸千年!

刘彻深深的明白,后世经过改造和曲解的儒家文化,是阻碍华夏进入工业社会的罪魁祸首。若要发展工业化,必须提倡科学世界观,而现代科学的建立,就不得不提到“形而上学”。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