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三国之白马天下 > 第七百六十二章 孔明欲见公孙续

第七百六十二章 孔明欲见公孙续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朝阳初升的时候,一个相貌俊朗的青衣文士骑着一头灰驴,带了一个十三四岁的灰衣仆童,随着人群缓缓走出南阳城的西门,顺着大路向西而去。

出城几里之后,农田越来越多,里面的稻谷即将成熟,清新的谷物香味扑面而来。各色野花开得正茂,和谷物的清香味混杂在一起,嗅之令人醺醺欲醉。

公孙续在冀州的做法也没让诸葛亮失望,为了让冀州的百姓熬过青黄不接的这两个月,公孙续不但减免赋税,而且还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幽州运送粮食接济百姓,完全称得上是仁义爱民。

青衣文士望了望远处的村落里,村中炊烟袅袅,村口有孩童和狗奔跑嬉戏,欢声笑语一片。他轻声叹道:“还是这般安宁祥和,但愿战火不要波及到此地!”

石韬驻足静听,直到对方告一段落,这才走了过去。

仆童低声问道:“公子,这边也要打战了吗?”

青衣文士点点头,随即又摇了摇头,神色颇为唏嘘。

仆童顿时糊涂了,到底会不会打战啊?他看了看自家主人,期待着能听到确切的答案。

青衣文士并无解释的意思,抬头望了望远处的山岗,轻轻拍打了一下驴子,后者立即加快了一点速度。

仆童楞了一下,赶紧跟着加快脚步,“公子,等等我!”

主仆二人向西走了六七里路,来到了之前看到的那座山岗下。

只见这山岗岗峦起伏,曲折蜿蜒,犹如一条盘卧着的巨龙,山上林木茂盛,百花盛开,一派生机盎然。一条数尺宽的小路直通幽幽林中,也不知尽头在何处。

山岗南面几里开外,白水河平缓流过,平缓的河岸边上立着几座巨大的水车,正源源不断把河水扬到沟渠里面。

山脚下的农田里,几个农夫一边干活一边引亢高歌,歌声颇有韵味。

青衣文士笑了笑,驻足侧耳倾听。

“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榮者自定定,辱者定碌碌……”

青衣文士笑道:“此歌谣必定是孔明所作!走走走,咱们赶紧上去!快一年没见了,很有些想念孔明呢!”他跳下驴子,把缰绳交给仆童,负手向那条上岗的小路走去。

仆童牵着驴子,亦步亦趋跟在后面。

一个农夫走上前来,作揖问道:“先生可是来访友的?”

仆童应声上前,把缰绳交给那农夫之前,回头道:“公子,万一他带着驴子跑了怎么办?”

“正是。”青衣文士点了点头,微笑道:“某乃诸葛孔明的至交好友颍川石韬石广元,敢问老丈,孔明近日可在家中?”

农夫笑道:“先生来得正是时候,孔明先生昨日刚刚归来。”

“多谢老丈!”石韬拱手道谢,举步向林中走去。

“石先生!”农夫叫住了石韬。

石韬回头问道:“老丈还有何事?”

农夫指了指仆童手中的驴子,“山路不太好走,先生今日若是不留宿,不妨把坐骑放在山脚下,小人们会帮着照看。”

石韬拱手笑道:“那就有劳老丈了!小四!”

公孙续在冀州的做法也没让诸葛亮失望,为了让冀州的百姓熬过青黄不接的这两个月,公孙续不但减免赋税,而且还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幽州运送粮食接济百姓,完全称得上是仁义爱民。

仆童应声上前,把缰绳交给那农夫之前,回头道:“公子,万一他带着驴子跑了怎么办?”

农夫笑容一僵,不悦地瞪着仆童。

友请提示:长时间阅读请注意眼睛的休息。啃书网推荐阅读:

石韬沉声喝道:“休得胡言乱语!这位老丈既然是孔明的乡邻,也必定是品德高洁之人,岂会像你想的那般不堪?赶紧向老丈道歉!”

仆童吓了一跳,急忙向农夫行礼道歉。

“些许小事不足挂齿,先生自便吧!”农夫挥了挥手,牵着驴子向一旁的大树走去。

青衣文士笑道:“此歌谣必定是孔明所作!走走走,咱们赶紧上去!快一年没见了,很有些想念孔明呢!”他跳下驴子,把缰绳交给仆童,负手向那条上岗的小路走去。

石韬又训斥了仆童几句,缓步踏上了林间小路。

行了二三百步,忽听得潺潺水声。

“郭奉孝书信在此,你一看便知。”石韬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石韬循声望去,前面道路拐角处会出现了一条小溪,从路面下的沟渠里横着流过。他微微一笑,到了这里,孔明的家就不远了。

走过这段弯路,主仆二人眼前忽然一亮,只见前方百步开外出现了一个占地十几亩的平坦草坪,东头有一个池塘,几只大鹅正悠然游来游去。一只大黄狗趴在池塘边上,懒洋洋地看着那几只大鹅。

池塘旁边的山根下有一个小院落,里面有几间青砖大瓦房。篱笆门大开着,里面的院子里坐了一个人,清朗的读书声清晰地传了过来。

青衣文士笑道:“此歌谣必定是孔明所作!走走走,咱们赶紧上去!快一年没见了,很有些想念孔明呢!”他跳下驴子,把缰绳交给仆童,负手向那条上岗的小路走去。

石韬驻足静听,直到对方告一段落,这才走了过去。

大黄狗看到生人,立即对着这边叫了起来。

里面读书那人向外望了望,放下书就走了出来,原来是个相貌俊美的垂髫童子。

“郭奉孝书信在此,你一看便知。”石韬从袖中取出一封信递了过去。

石韬走上前去,笑道:“阿均,好久不见了。”

这童子正是诸葛亮的三弟诸葛均,年仅十一岁,他上前行礼问好,举止一板一眼。诸葛亮兄弟祖籍琅琊,诸葛氏是琅琊数一数二的望族,家教十分严厉,即使诸葛均只是个小童子,待人接物的时候也尽显名门子弟的风范。

诸葛亮三岁丧母,八岁丧父,和三弟诸葛均一起跟着叔父诸葛玄(时任豫章太守)过活,在豫章(南昌)度过了好几年的时光。后来诸葛玄丢了官职,于是举家去投奔刘表,不料走到应城(平顶山)一病不起,只好和家眷留下来养病,让诸葛亮兄弟带着仆人们去投奔刘表。

诸葛亮认为刘表并非明主,走到南阳就停了下来,在未来岳父黄承彦的帮助下,买下了南阳城外的一个山岗,命名为‘卧龙岗’,在此修建房屋,安家落户。平时读书会友,教导幼弟,无事很少外出。

石韬跟着诸葛均向里走,好奇地问道:“孔明在做什么?”

公孙续在冀州的做法也没让诸葛亮失望,为了让冀州的百姓熬过青黄不接的这两个月,公孙续不但减免赋税,而且还抽调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从幽州运送粮食接济百姓,完全称得上是仁义爱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