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食王传 > 第二七八章 老船匠

第二七八章 老船匠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现在想起来,大概是因为毕昇当年为了掩人耳目,保护技术不外泄,所以对外宣称是用泥做活字,而实际上使用的是木活字,木活字比泥活字要简单得多,泥刻字后再拿去烧,基本上都会变形,成品率极其的低,王况有一次去一个朋友家开的瓷窑里玩,就和朋友实验过,做了一百多个泥活字,请了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烧,结果出来的成品只有一个。其他的不是开裂就是字体或者字模变形,根本不能用,就那个唯一的成品,字面也是不平整的,根本无法拿来印刷。。

而木活字不同,字模做成后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存在变形之说,即便是开裂,那也是使用时间长了后木头的自然开裂,换一个就是了。

试想下,毕昇做为一个雕版老手,常年接触的都是木头,对于在木头上刻字那是轻车熟练,怎么会舍近求远,不会第一时间考虑用木头做模而去用他根本不熟悉的泥做字模呢?这根本不符合逻辑嘛。按照惯性思维,毕昇肯定是第一时间去考虑怎么用木做字模的。

因此上,将压舱石改成铁块,从舱中移到舱底看似简单,但带来的变革却是不少,首先将底层的船舱空间省了出来,那么在甲板上就不用再造那么多的船舱,一应物品都可以放在底舱,又进一步的降低了重心;其次,因为不用再建那么高的船舱了,船的高度也可以降了下来,这就延缓了被敌人发现的时间。

要知道,这时候的船速并不快,就是最快的千里船也不过七八节左右,还必须是小船,要是换了大楼船,速度更慢,最多不过四五节。

越晚被人发现就越能更接近目标,追击起来也更加容易,两艘船,一个跑,一个追,跑的速度是九节,追的速度是十节,如果中间的距离是十海里,那么就需要追十个小时才能追上,可如果中间的距离是五海里,那么只需要五个小时,因此,越晚被发现,追击就越有利。

这个时候,大唐的船碰到倭奴啊或者说其他外番的船啊的,肯定是大唐的船追着别人打的,此时西方的航海技术最发达的阿拉伯地区,最大的船也不过能载百人左右,而且是只靠风帆的,并没有浆轮和橹的出现,所以他们的航速,在同等情况下要慢过大唐的船只速度至少两节,降低了船的高度,或许等到对方发现,还没来得及反应,船就已经靠上来了,这中间的差别不可谓不大。

也不能说是老船匠们思维僵化,而是他们常年所造的船都是在江河及湖上行驶,这就要考虑到河道的深浅问题,自然是吃水越浅越好,而且江河上风浪并不太大,只要船造得够宽,抵御风浪不是大问题。这也是他们的惯性思维所限,而海上不同,除非近海,否则都不用考虑到吃水问题,而近海,自有船上带的朦朣子船,也是去得。

而此时候的船,早已经有了v字形的截面结构,这种结构是必须要用到龙骨的,但是大楼船采用的还是u字型的结构,为的就是降低吃水高度,除此之外,还有完全平底的沙船,平底船吃水更浅(在查资料的时候,灰雀想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曾经有人想申请平底船的专利,被驳回了,当时灰雀还为此人鸣不平,现在看来,不是说平底技术不行,而是古人早已有之,那人是以为没人知道,想浑水摸鱼罢了,不过这样混水摸鱼的人却是不少,也有人成功了的,比如说保温碗就被人申请了专利,但是这个技术早在元末明初就已经有了的,灰雀手上还收藏了一个青花瓷保温碗呢,年代不详,但应该不是新器,已经有很漂亮的开片,而且有使用痕迹的,改天将这个保温碗的图片发来大家帮着看看。)。

总而言之言之,这时候的船已经是能根据航行的水道不同和用途不同而采用不同的结构,但是一般的大船,工匠们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采用u型结构,经过王况这两个模型的启发,俩老工匠当即就举一反三,道:“如此看来,若是奉议郎想造海船,可用尖底船,底下的尖底部分潮湿,不能放物容人,但可填以铁锭用作压舱之用。”王况笑着点点头,又让军士去搬了另一套模型出来。

如果说后世的水上霸主是航空母舰的话,那么这时候的水上霸主楼船则可以称为航海母舰,每艘楼船依据大小不同,都在船侧上挂有几艘到十数艘不等的能容纳数十人的朦朣子船,为的就是方便在楼船进不去的河道里所用,东治港的几艘小楼船上带的只有一两艘艨朣子船,和这次派来的大楼船远不能比,这样的大楼船,整个大唐也只有十数艘,大部分都在内湖和大江上,是作为一种对世家的威慑存在,而外海,这时候还没有能威胁到大唐的存在,有小楼船沿海巡逻杀杀海贼也就足够。

如果能让大楼船的航行速度再提高,那么大楼船加上其所带的艨朣子船,就是真真正正的无可匹敌了,王况让人搬来的这套模型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