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书包

繁体版 简体版
小书包 > 兴唐 > 第七十四章 微调

第七十四章 微调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不要紧,有很多原因,你不能离开。比如各部的安置,我还想册立可汗,你在西域久,知道情况。而我初来乍到,不能离开你。”李威说道。

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如果李威不来,王方翼会按照唐朝的一惯做法,将主要的叛部酋首押到了京城,各部百姓听其自理。不过李威来了,考虑到李威在青海的一些做法,王方翼拿不定主意了。于是将各部监督起来,一直没有处理。

李威一路就在考虑这个问题。

羁縻政策不能动的,但不做一些局部的调整,无疑是慢性自杀。一旦各部强大,唐朝衰落,这些部族必然独立。而且这一政策,本身就是在削自己的根干营养,养虎狼之敌。唯一的好处,后人会说,唐朝疆域会有多大,到了咸海到了里海。这是为开边而在开边,然而国家地域广大的真正意义,是能拥有更多的资源,比如税务、人口、矿产,资源越多,才能越不会受外敌欺侮。这才是大国的本义。象唐朝这种羁縻的做法,李威一直很反对的。可也不大好动,朝廷杀阿史那伏念的下场看到没有?虽是杀降,杀有功之降,也有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旦变动,诸部必然不服。但关中的大旱,却给了李威一个机会。

一路西来,天高气爽。

关中却在水深火热之中,关中先雨后旱,然后又起了蝗灾。在这个年代,一个大蝗灾代表着什么?不仅是关中,再到洛阳,关中土地晒得起了一龟裂,然而洛阳却下了大雨,洛水暴涨,冲垮了洛堤,许多百姓的房屋都淹没了。

朝廷也做了许多补救的措施,比如乘着大旱辰光,将百姓组织起来,兴修丹水渠,以工代济。然而受灾的百姓太多了,工程恰恰到了尾声。太阳暴晒了十几天后,涌来的百姓多,工程结束了。

这么多的灾民,特别是关中,意味着夏秋两季颗粒无收,米价终于突破了一百文大关。这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并且河南大雨,都无路可逃。要么翻山越岭,前往剑南与山南,这要经过多少大山,并不算,与关中接近的山南道与剑南道本身就是以山区地形为主,百姓贫瘠,也容纳不了多少难民。于是许多人涌向陇右。

这也是不对的,青海经过数次迁移,人口正好处于一种平衡状态,收留不了多少的百姓。

因此,李威计划迁移一批百姓前来西域。

早先唐朝在庭州一带也开垦了一些屯田,为了这些屯田,也造成了一些矛盾。毕竟屯田邻近水源,皆是水草茂盛的地区。除非也象对待吐谷浑一样,留下一些部族,对主要的各部进行剿灭。但青海与西域能不能同样处理?

所以李威又想出了一个主意。

咽面部是召集不了十万多叛军的,这包括了突厥以及其他一些部族。但突厥人并不是在热海到弓月城一带。突厥十姓,右厢阿悉结阙俟斤部、哥舒阙俟斤部、拔塞干暾沙钵俟斤部、阿悉结泥孰俟斤部、哥舒处半俟斤部,主要分布在碎叶城与葱岭以东,天山到昆仑山南麓一带地区。左厢有处木昆部、胡禄屋部、摄舍提部、鼠尼施部与突骑施部,又叫西突厥左厢五咄陆部。主要分布在碎叶城或者往西一带,也就是后世的新疆西北部、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南部一带。

唐朝渐渐对西突厥失控,驻兵越来越多,又不能向各部强行征敛,只能自行屯田。这些屯田的范围正好与五咄陆部有所交集,唐朝自给自足,再说驻扎军队的目标是调停他们各部的矛盾,出发点是好的。可派来的官员未必能贯彻执行,又以为自己是唐朝大国,发生了一些不好的事,比如杜怀宝。所以这次叛乱,五咄陆部皆有部族参加。

不能全部惩罚,也不能听之任之,否则对不起此次唐朝派来的两万五千名最强大的精兵。李威有一个想法,主要凶手是严惩咽面部,其他各个叛乱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是仿照拓跋珪刚崛起时,八部反叛,只斩杀于恒等五人,其他七部首领全部原谅的做法。自己大军气势汹汹而来,当然也没有人知道实际西突厥之乱,他并没有放在心上,目标却是河中。若是不处理,会轻慢,处理得重,各部又产生怨愤。取了一个中间的做法,只处理咽面一部。其百姓交给参加唐朝平乱各部吞并,以作奖励。挪出来的地皮,换取碎叶城四周的空间,迁多无家可归的受灾百姓。有了百姓,就有了兵源,有了屯田,就有了粮食。而且也是为关中与青海减压。

比起青海他的政策,是一个小小的微调。但是也不是,就要看各部的反应了。

“陛下,眼下的粮食怎么办?”王方翼问道。

“眼下的粮食很好办,从这里离河中地区不远,我可以下一道制书,从中原调来丝绸、纸张、瓷器、茶叶,甚至部分武器,向河中地区交换。”李威从容答道。

不但是迁移过来的百姓,眼前的几万大军粮食就会产生问题。不可能将粮食从关中运到西域,休要关中,关中本身粮食已经产生了严重问题。青海是余下大批的粮食,可青海只能运出一部分,距离远,运费也高昂之极。再说,关中灾害严重,又要从青海调拨一批粮食支援。在路上李威就想出了这条办法。

比起粮食,瓷器与茶叶、丝绸、纸张,都是贵重物品,不为了交换粮食,平时丝绸之路,也有许多人将它们交西方输出,换取利润。这就用了很低的成本,解决了移民与军队的粮食矛盾。

移民到来,会激发一些新的矛盾,可意义非同小可,有了这支移民,唐朝每年可以得到大量的粮食以及一些兵源。碎叶城有一宝,那就是碎叶水。不仅这一宝,还有它的地理位置。一旦唐朝在此设有一支强大的驻军,东西夹击,碎叶城东部西域各胡会更安份守己。同时还会策应金山与碎叶城西边地区。甚至通过金山庭州地区的唐军,配以各个诚服的胡人,若是辽东收服过来,纵然大漠不诚服,也能一东一西一中三面夹击,大漠带来的危害会无限的降低。又可以向南,向河中地区发展。这也是李威垂涎已久的,河中地区不象后世,今天有水势浩大的乌浒河与药杀水,各国盛产粮食,能够做到自给自足,还有各种矿产资源,比如大量的金银矿,为中原提供大量的财富。

碎叶城又可以做一个试点,正好自己军队在这里呆上一到两年的时间,利用军队的震摄,平压各部的反对声音。为以后进一步的移民,打下基础。而且与大漠不同,西域各部虽然环境恶化,仍然有许多流域与绿洲,象党项人一样,除了一些纯种突厥部族外,大多数半耕半牧,活动范围不大,也便于管理。

王方翼还没有看到李威的雄心,可前面几点却是能看出来的。

沉吟了一下,答道:“好。”

这样做,事务就多了。阿史那咽面部也属于突厥人种,唐朝突然地做了变动,进行严厉的报复,虽这个暴复仅限于阿史那咽面一部,其他突厥部落会有什么感想?

王方翼不能离开!

还有呢,安排突厥可汗。突厥人分十姓,这是吐蕃或者突厥人自己的说法,唐朝只分为左右厢。当时这个设置,仅是为了便于管理。但今天依然有积极的意义,不是壮大,是分化。西域有许多部族,突厥人自认为是最高贵的一个群体,事实突厥比其他各部高贵,也得到各部的认可。只要有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出现,十姓能重新融为一体。分成了左右厢,是强行将突厥人分割为二,甚至实施得恰当,左右厢能产生矛盾,就象东西突厥一样。减少对唐朝管理带来危害。

不过也有难度,要树立两个可汗,这两个可汗要得到各部认同,还必须要亲唐,不象再象阿史那都支与李遮匐一样了。

甚至李威想到了和亲制度。

他对和亲制度十分不满,为什么一个民族的尊严,要一个女子去维护?象明朝那样多好,不称臣,不纳贡,不和亲,天子守国门。

但没禄氏的和亲,给他再次地反思。

宋朝不说了,只能借鉴它的经济模式,军事上全部要推翻。明朝经济模式都没有借鉴,军事上只能借鉴前面的,前明时期明朝很强大的,特是朱棣大帝,整将蒙古当作自家的跑马场了。但明朝的文人系统,使朱棣大帝这一成果迅速瓦解。外交上也有许多国家称臣进贡,然而却是报以大量财帛的回报,以至最后明王朝都限令各国使者前来进贡的次数。这与唐朝的一些制度并无二样的。

反观前代,历史记得不大真切,可汉隋历史,来到唐朝后,却是经常翻阅。隋朝义成公主不用说了,她是唐朝的头号大敌,然而却帮助了隋朝多少次。再看汉朝,王昭君有没有成果,也不用说了。还有三位嫁到乌孙的公主,第一位解忧公主使乌孙坚定不移地走联汉制匈的道路。第二位细君公主更猛,与汉朝使者常惠居然联合诸国,击败匈奴人,斩杀匈奴士兵四五万人。第三位刘相夫又更上一层楼,丈夫要亲匈,于是与汉使者联合起来,击杀丈夫,未果,但受了重伤。然后这个狂王泥靡逃出城,率兵报复,将汉朝使者与公主围在城中。刘相夫一点也不相夫,利用城中许多亲汉的侍卫,坚守城池。霍光一看乱了,就派了使者张翁调解。张翁临离开时,霍光就说了一句,将参预刺杀的使者押回长安处斩。到了长安,还斩个屁,这是安抚泥靡愤怒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