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董亲走了上来。和文芳芳并肩走着。他说:动水山。最高温度两百度。人靠的太近的话会被煮熟。动水山,山如其名。山的内部是空的。里面注满了水。全是地下水。整个山体的温度非常的高,最低一百八十度。最高两百零九度。山体内部几乎全部被水给注满,由于在山体高温的作用下。里面的水是沸腾的。而且,水在经过这么高的高温后,会发生一些形态变化。
文芳芳说:由液体变成气体。再由气体变成液体。黄董亲说:是啊。只不过还有更神奇的事情会发生呢!文芳芳问:什么事情?黄董亲说:我也不确定。因为那里的温度很高。我们不敢接近。所以只能远观。至于是什么样的神奇的事情也要你们亲自去看看。要你们做了鉴定以后才算是正确的。
眼前就是动水山。前面的温度渐渐的高了起来。离那座山差不多有三十米的距离。黄董亲伸出右手挡在了前面。好了,可以停下来了。再靠近的话会有危险。这里的温度已经足够高了。
文芳芳看了他一眼。黄董亲放下右手。文芳芳蹲在地上。用手摸了摸地面。感觉地面是微烫的。抬起头时,看着眼前的动水山。动水山内部的水在激烈的沸腾着。
文芳芳说:这个动水山的温度这么高的原因应该是这里地形的问题吧!这里应该是把光聚焦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放大镜,然后这里就是那些光交汇的地点。所以这里的温度才会这么高。但是,有一个疑问却让我的猜测出现了错误。那就是,既然这里是光的交汇地点。那这的温度应该和动水山的问对一样。应该也是两百多度。但是,这里最多有三十度。
黄董亲点着头说:你分析的很对。只不过这个原因很简单。我们动水山的地面越近,地面的温度就越高。这让我们想到了是因为这里的地质有着导温的作用才会如此。
文芳芳点了点头。看来应该是你说的这样。但是,在大自然中能把一块地形的导温系统布置的如此巧妙却是一件非常巧合的事。真是鬼斧神工。文芳芳的头慢慢的朝着动水山的山顶上看去。她看见上面的水不是朝上面涌去,而是不断的朝着山下面挤下来。文芳芳戴着墨镜仔细的看了看。她看见那些水的中央处有一道白色的旋窝。
文芳芳说:难道山顶上有旋窝?在水里形成旋窝那也只有在大海里的暗流中才能形成。看来这里面水的运动倒是有些神奇。我想上去看看。黄董亲听到这话就急忙说:不行啊!上面的温度也很好。这里的温度是慢慢的积累起来的。越是上面,上面的温度就越高。
文芳芳问:你怎么知道?黄董亲说:我曾看见过有一只不懂事的飞行生物飞到了动水山山顶的附近,而且是离得很远。飞到了上层的高温地区后就被活活的烧死了。文芳芳听到这儿有些诧异。不会吧!黄董亲认真的点了点头。
文芳芳再次戴起了墨镜。转换模式,平视着看着眼前动水山的壁面。她看见壁面上有很多的‘裂纹’。墨镜开始自动分析那些裂纹。裂纹朝上扩张的纹迹表示动水山是经过地形的变扯后形成的。文芳芳仔细的看着那些裂纹。越是朝上的裂纹,裂纹就越大。文芳芳心里有一种不详的预感。
文芳芳让大家围坐在一起。把她刚才得到的资料分享给大家。她说:动水山的质地非常的特别。我可以根据我刚才分析的经验推断出动水山是怎么形成的。动水山原本就像是一块铺在地上的‘口香糖’。温度就像我们我们吹的气一样。把形成动水山模型的地质给‘吹’了起来。之后动水山就慢慢的形成了。但是,动水山的地质非常的特殊。经过温度和水的作用后。动水山在形成过程中就把自身‘隔温’的效果体现了出来。最先凸起的部分裂纹最大。而且那里周围空气的温度非常的高,那说明最上散温效果非常的好。这个特点也在我们这下面显示了出来。这下面散温的效果并没有上面那样的强烈。所以,动水山的温差规律是自上而下的减退。
刚开始我分析出这个结果的时候。我担心动水山最上面的部位会因为温度不断的叠加升温会造成动水山山顶的破裂。那这片区域就危险了。但是,我想到了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临界温度’。物质达到临界温度后温度就不会上升,而且山顶的散热性这么高。也许动水山山顶根本不会有破裂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