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小伟夏茂盛陈辉陈晓耿惠来到饭店。
小红今天去学校了,虽然复习时段管的不严也不能天天不去呀。
小伟估计小红是去学校找那个爱显摆的同学显摆去了。
有一点我们必须要承认,家庭条件相对好些的家庭里孩子更容易成材,当然,这个成材不是指成为什么伟大人物,更不是说家庭条件不好的人家就不能成材,我说的只是比例。
小学一样,初中有一点点差别,高中就有明显差距了,到了大学,家庭出身好的学生比例就会明显提升,现在也是这样。在90年代初这个时期这种现像尤为突出。
也不是说别的,家庭条件好的家庭,孩子用来学习的时间更充份,自己的私人时间也更多而已,条件不好的回家就得干活去了,还谈什么学习,谈什么爱好,这就是无奈的现实。
90年代初也是有培训班的,那时候叫少年宫,也有私人偷着办小班的,那里没有几个穷人家的孩子。城镇,城市,大城市,省会城市,虽然都是城里人,但是这四个名称在那个年代就是不可逾越的鸿沟,在那个信息不通交通不便的年代,距离中心越近的地方机会就越多。包括上学。
来到饭店,几个人先到陈辉的办公室里坐了一会儿,和金姐李娜分别说了一下工作方面的事情,然后小伟才换上久违的厨师服,开始做菜。安老五在一边指导。
用一般的高汤炖了正常一份的菜量,各方面都细心的做到最好,然后大家尝了尝,体验一下这种口感,随后加入安老五准备好的秘制老汤,以手勺为标准,加勺尝一下,加一勺尝一下,四勺加进去,陈晓说:“不对,这味不对了,不能再加了。小伟你再弄一碗,我觉得三勺应该差不多。”
围着汤碗拿着筷子汤勺的众人都尝了尝想了想,耿惠同意陈晓的意见,夏茂盛犹豫,陈辉完全就是在吃,对于他来说都好吃。安老五品了品说:“按小晓说的试试吧,我可能是吃的多了,对这味不是很敏感了。”
金姐说:“我觉得小晓说的对,第四勺加进去确实味道有点不太对,怎么说呢?味道太大,浓了,不是不好吃,而是有点腻了。”
小伟没发表意见,手脚麻利的又做了一碗出来,之所以叫小伟来做,是因为他懂做菜,但是厨艺又不是很精,正适合。
这次加了三勺,大家尝了尝,再尝尝那碗加了四勺的,都点头说:“小晓这嘴厉害了,确实感觉三勺这个要好一些。”李娜说:“可是为什么感觉和平时吃的有点不太一样呢?有点淡巴巴的感觉。”
金姐指着陈晓笑着说:“关键是她大着肚子呢,她本来就挑口,这一大肚子舌头更挑了,肯定比咱们敏感。对味道。”
安老五想了想对小伟说:“这样,你再做一次,这次盐减半不要加味精,然后把老汤烧开,把炖好的菜捞进去炖个滚儿试试。”
又一碗做出来,这回大家都点头:“好多了,感觉比刚才的好多了。”
小伟说:“三勺半是吧?那咱们要是一开始就加进去呢?”说着开始动手,准备一份菜,调料,按正常程序做,等添汤的时候先添了三勺半老汤,再补了一点高汤,作好以后放到大家面前。